


今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取五项举措,着力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了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民族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凯里、雷山、台江、剑河、黎平、从江、锦屏等苗侗民族人口相对较多的县(市)设立苗侗等民族医院;支持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设立苗侗等民族医科室;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民族医医,设立苗医馆、侗医馆等民族医药诊疗服务区;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计生室提供苗侗民族医药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苗侗民族医药科。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可定向招聘取得从业资格的民族医医,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学历放宽到初中;对临时聘用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计生室)工作经考核认定合格的民族医医,可由当地卫生院社会化聘用,参照在职在编人员同等待遇进行管理。
二是加强民族医培养认定和民族医药理论研究。建立民族医医培训、考核认定、注册、执业等管理制度,开展民族医医考核认定工作,将民族医医执业活动纳入管理范围,力争到2020年,考核认定民族医医400名以上,进一步提升民族医医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立全州民族医药专家库,组织全州民族医药力量,深入开展苗医药、侗医药等民族医药资源普查,建立苗医药基础理论库、侗医药基础理论库和黔东南苗药药材、产品资源数据库。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苗侗民族医药理论研究,出版发行苗医药、侗医药等民族医药领域药物图谱、科教书籍、理论书籍、掌术刊物。
三是积极打造健康医疗服务区和民族医药旅游品牌。以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为中枢,辐射到黎平、从江、锦屏、榕江等周边县,重点打造以中医民族医养生养老保健服务为核心的健康医疗服务区,加强“从江瑶浴”文化宣传,打造中国瑶浴文化第一品牌,以品牌效应推动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养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凯里经济开发区为中枢,辐射到黄平、施秉、丹寨、雷山、台江等周边县,打造以医疗、教学、科研为核心的健康医疗服务区。加强对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企业、博物馆、老字号中药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开发利用,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旅游,打造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旅游品牌,积极向国家申请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四是放宽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准入条件。支持社会力量优先举办中医专科医院,新建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护理院、疗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苗侗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对举办只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中医民族医门诊部和中医民族医诊所,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不作布局限制。鼓励县(市)相对集中规划设置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中医民族医门诊部和诊所服务区域,打造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区域。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的确有专长民族医医在乡镇和村开办苗侗民族医门诊部和诊所,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从事苗侗医药执业活动;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传统中医诊疗服务一技之长诊所。对申请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民族医服务的中医民族医诊所中医类别执业医,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年限要求由满5年调整为满3年。
五是大力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依托州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药企业,加强具有保健效果和疾病治疗作用的民族医药、健康产品挖掘和研发,争取一批民族医药、健康产品上市销售。依托剑河、岑巩、台江等县优越的温泉资源,发展高端温泉休闲疗养健康产品。大力开展优质中药材和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种苗培育工程建设,在现有种苗基地基础上,加大对道地药材和珍稀濒危中药材种苗繁殖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国家中药材种植生产相关规范,扩大中药材种植和贸易。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筛选和无公害规范种植,健全中药材行业规范,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打造精品中药材。开展中药资源出口贸易状况监测与调查,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鼓励制药企业研发和使用州内道地药材制成中成药、成品药。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