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并逐步明确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任务,中医药旅游迎来了“春天”。近日,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探访北京、海南、甘肃、安徽、桂林、浙江等地,为您展示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体验针灸、推拿,学习八段锦、太极,品尝中药药膳……这些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医药活动,将成为国内外游客来华旅游的新体验,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就可以学习到这些充满健康理念的生活方式,实现防治疾患、修身养性、健身康体。这就是中医与旅游的跨界融合。
然而,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其跨界融合将如何形成行业规范?面对人才紧缺的现状,各级部门将如何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中医界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老外迷上“中医游”
“中国正在探索的中医健康养生旅游,非常有本国的文化特色,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今天这种全球化的医疗旅游大局之下,我们确实需要理想的合作伙伴实现医疗和旅游的跨界融合,只有通过二者的合作,医疗旅游事业发展才能获得成功。”世界医疗旅游协会首席执行官乔纳森•爱德尔海特在接受采访中如是说。
乔纳森在实地考察了我国海南省开展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之后,竖起大拇指。
从三亚市中医院于2002年推出 “中医康复疗养游”,到2016年,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落成,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慕名前来。
截至2014年12月,三亚市中医院国际疗养院,已接待来自俄罗斯、瑞典、挪威、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国客人40余批,为包括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默诺夫、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梅德韦杰夫等政要在内的35000余位外宾提供高端订制健康服务。还圆满完成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两批受伤儿童和50名吉尔吉斯斯坦儿童的中医康复疗养任务。
国内诸多省份也开展了中医健康养生旅游的探索,在外国游客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为此,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于2015年做了一次国外游客对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需求度的调查。“此次调查中,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分别就国外游客喜欢的旅游类型、普遍认可的养生体验类型、对中医养生旅游期望、中医特色旅游套餐内容选择等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图1—8)。
图1: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参加北京的中医特色养生旅游。
图2-5:在喜欢的旅游类型中,受访者普遍认可养生体验型(食药膳)和观赏游览型(如中草药植物园),选择购物型(如购买医疗器具)的比例最低。
图6:在喜欢的旅游类型中,受访者普遍认可养生体验型(食药膳)和观赏游览型(如中草药植物园),选择购物型(如购买医疗器具)的比例最低。
图7:游客对中医特色养生旅游的期望。
图8:选择较多的分别是特色诊疗服务、中医药特色餐饮,而较少选择购买中医药产品或保健品和中医药文化讲座。
如此看来,中医药可以通过旅游为载体拓展出非常广泛的空间,以健康为主体,以旅游为路径,让中医药+健康+旅游跨界整合成为一个新平台。
各地中医药旅游各显特色
对于我国的医疗旅游市场来说,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人们是广阔的服务对象,以往,医疗专家大多是在研究疾病的治疗,却很少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所以导致我国健康服务的产品相比国外较少。如今,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指导下,一些城市的陆续探索也为本地中医药发展带来活力。
在安徽省,人们可以在黄山之巅,呼吸新鲜空气,打套太极拳,练习书法,吃着养生药膳,听着中医故事……相比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旅游,这样休闲的旅游方式成为安徽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安徽省依托新安御医、徽州文化等品牌,开展太极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与大黄山的生态养生旅游战略相融合,大力开发黄山太极养生游、祠堂文化养生游、御医文化康复游,以倡导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主张通过健康旅游走进和融入大自然,从而达到健康旅游、修身养性的目的。”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处处长吴振宇介绍道。
不用天天躺在医院病床上治疗,不用和病友聊天打发时间,治疗期间还能领略甘肃岐伯故里的中医文化……这些治疗体验,是游客今年夏天在甘肃体验到的“别具一格”的治疗。“游客们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治疗轻松,病人还能欣赏绝美的自然风光、地道的农家饭、独具特色的药膳酒,他们反映精神状态非常好。通过这种中医健康养生旅游形式,我们的中医健康养生理念正一步步深入人心。”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说。
桂林曾经是岭南中医药高地,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崇华中医街,游客置身具有鲜明桂林地域特色的文化街区中,不仅可以享受到名中医的诊疗服务,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中医养生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
如今,“中医药养生”成了浙江省旅游的关键词。当地国医馆推出了膏方参茸节,游客来旅游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搭脉、选药、熬阿胶、开膏方等活动,许多游客还会购买些中草药、保健品,当作杭州特产带回去。
河北邢台癫痫病医院自1982年成立以来,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至今已接待美国、塞尔维亚、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人次癫痫病患者,使邢台成为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完善调整服务产品增强吸引力
居庸关长城-太申祥和山庄-明十三陵定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北京章光101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同仁堂-中卫御苑福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
在这样尽显中医药特色的旅游线路中,游客在游览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名胜古迹的同时,还可以逛中医药博物馆、参观中草药种植基地、到中卫御苑补药膳、走进京城名医馆品尝节气养生茶,亲身感受针灸、按摩等中医药养生方法,认知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观赏地道的药材及园艺美景,体验推拿按摩的轻松。
而这一套行程,游客无需担心衣食住行,都将由旅行社为游客“量身定制”。
中医养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正在成为北京旅游新的增长点之一。旅游作为重要的载体,有利于广泛推广和展示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
目前,北京有34家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然而,医疗机构暴露出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缺点,没有形成服务链,医疗机构不能提供更细致的服务。缺少更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养生旅游市场规范需待何时
2015年11月17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2020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将达到旅游总人数的3%。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在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结合目前各地开展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探索,多名业内人士对该新型产业的市场规范性表示担忧。
养生旅游资源单位性质不一,大部分还是在国家的事业性机构里,如何跟市场对接,政策、体制、机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整的体系形成必定要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督和规范管理,这样才能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良性发展起到规束作用,在保证人民群众得到优质、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同时免于行业不良从业人员对人民群众利益侵害。
养生馆的机构准入应该由谁来管?基本的要求和标准是什么?从事养生服务的这些人是否经过职业培训准入?这些问题还需要好好的引导。
只有把管理、规划做好,让产品和服务得到群众认可,市场才会有序健康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难点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候胜田教授认为,应加强医疗旅游产业研究和行业组织建设,推动专业培训。
“医疗旅游产业关联性较强,涉及到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另外,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尚处在无序、混乱的发展状态。因此,加强医疗旅游产业研究和行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 侯胜田表示,应与医疗旅游产业相关的中医药、旅游类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应当开展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及产业整合等相关研究,推动医疗旅游专业培训,以实现拓展医疗旅游市场规模,提升医疗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