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被首次列入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随着中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中医药对于老年病、慢病等控制效果明显,预计行业年均增长达15%。
人口老龄化、慢病防治、医保控费等背景下,近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出台。
在这份规划中,中医药行业首次被提升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的地位。报告提出,截至2020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将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5%。
多位医疗行业分析、投资人对记者表示,根据规划,除了中药、中药类保健品将迎来发展机遇外,中医服务行业的专科化、诊所化发展也将成为大的趋势。
高速增长
根据此次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中药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3172亿元增长到7867亿元,年均增长19.92%,而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中药规模以上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规模收入在2020年预期达15823亿元,突破万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
从中药规模工业收入的增长可以看出,尽管相比较“十二五”期间的19.92%,在“十三五”期间中药规模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现阶段,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基本都是按照西医的体系来衡量和评价的,中医人才培养仍然滞后,产品很大比例也都是老方子,缺少创新。由于中医药体制和技术的欠缺,中药工业的发展仍然有较大潜力,未来在资本和政策的关注下,改革的突破点也会比较多。规划的出台将激励品牌中药企业释放更多投入到产品的复方、剂型以及生产工艺的创新之中,由此带来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保健品市场也有望打开。
专科化、诊所化成趋势
在规划出台前,今年2月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这份纲要中提出,要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的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将这一建议得到了进一步的具化,并提出社会资本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按照“十三五”目标,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将力争达到20%。
中医专科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中医治疗未病、慢病也都是主要方向。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中医服务的专业化和诊所化对于社会资本来说也是较受资本青睐的方向:根据普华永道此前的一份报告,近三年中,盈利良好可复制性强且医疗风险较小的连锁型专科医院,由于有望快速扩大规模及回收投资,最受投资者青睐,其中口腔与妇幼医院最受欢迎,但随着资本的涌入,这类标的逐渐稀缺。
在中医服务方面,本次规划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中医服务拉入到了国家分级诊疗的规划中。
中医对于老年病、慢病、未病的控制效果是较为明显的,从分级诊疗的角度考虑,如果可以将这些病种留在基层,对于缓解三甲医院的医疗压力也将带来帮助。
尽管理想丰满,但是资本目前在关注中医诊所的投资时仍然会遇到一些瓶颈,中医诊所项目的投资最大的发展瓶颈是项目的快速复制能力,因为中医与西医不同,难以进行技术和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好的人才都是老中医一个个带出来的,中医品牌‘看神不看庙’,所以今后项目的连锁化、大规模复制就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