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需要传承和发展。河南省作为中医药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工作中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自主研发投入不足等因素,仍制约着河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23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继2009年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后,国务院又一次就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相关专家表示,随着国家及省级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河南省中医药事业也将在众多红利下得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潜力无限 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成果显著
河南省食药监局副局长章锦丽介绍。目前,河南省共有中药生产企业14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33家,中成药批准文号2870个,中药保护品种56个。全省共有医疗机构制剂室114个,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2317个。2015年,河南省中医药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8万人,全年主营销售收入实现431.5亿元、同比增长16.3%,分列全国第5位和第2位。
此外,河南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也非常重视。目前,河南省中医学类专业普通本科在校生7304人,,药学类普通专科在校生4280人。不但如此,河南省取得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共120家,其中二级及以上的中医医疗机构82家,一级及以下的中医医疗机构38家。
艰难探索 磕磕绊绊找经验
近年来,河南省中医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实不到位,制约加快发展中医事业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记者调查中注意到,全省18省辖市虽均设中医管理部门,但159个县(市、区)设置中医管理部门的仅有81个,多为医政等业务科室代管。职责不明确,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导致行业管理不到位、不规范。
目前,河南省大多数制药企业产品依赖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缺少研发投入的能力和动力,研发投入不足3%,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此外,河南省只有两家中药生产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工业百强,中医药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与中医药产业大省的发展不相匹配;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政策鼓励不足,部分企业追求短期效益,没有足够的耐心从事新药品种研发,医药产业的科研人员、市场开拓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等高级管理和研发人才缺乏。
前景可观 一大波红利助推中医药再发展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王梦飞表示,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建设,将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上升为全省战略,加大投入,强化中医基础设施,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和补偿机制,落实鼓励中医药提供和应用的政策,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改中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积极支持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弘扬张仲景文化,打造河南中医品牌。支持中药材基地建设,在传统中药材产区建立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集聚区,把河南省中医药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中医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