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推进组办公室、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在昆明召开《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发布实施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由昆明理工大学主导制定的ISO 20409:2017《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针对药材产品质量评价的国际标准,已在今年5月底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实施。参与标准制定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说,这意味着三七药材的产品质量有了国际认可的标准,从而打破普遍存在于中药材国际贸易中的限制。
云南三七综合销售收入
2020年实现1000亿元目标
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松林从研制背景、研制过程、实施意义等方面,对《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做了介绍。
三七是我国中药材大品种,云南是三七的主产地,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8%。目前,除云南外,广西、贵州、四川、广东等省区已有种植。现阶段,国内外对三七的社会需求量在每年2000万公斤左右,其中国内需求1800万公斤,出口200万公斤以上。
2017年发布的《云南省“十三五”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和《云南省“十三五”三七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三七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品种,并且在2020年实现综合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
李松林介绍说,为了适应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适应三七产品国内外市场拓展的需要,解决三七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三七产品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三七产业国际化水平所面临的问题,特由昆明理工大学主导研究和制定了《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该标准按照ISO国际标准编制规则开展编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了种源、范围、定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及检验规则等内容。
《中医药-三七药材》是我国中药领域继《人参种子种苗》和《中草药重金属检测》国际标准之后,制定的第一个针对药材产品质量评价的国际标准,是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展史上新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国际标准制修订领域的又一空白,对于促进我国中药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国际标准
至今已发布22项
“与我国现行药典标准相比,《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有很多创新点和亮点,其中最大特点在于按照市场规则,对三七药材进行了分等,并且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合理规定了部分农药和重金属控制指标,这对促进整个三七国际市场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介绍说。
李松林说,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的发布实施,对于进一步保护三七道地品牌,实施三七品牌战略,推动三七国际化、标准化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对三七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云南三七国际影响力,扩大三七国际市场消费,打造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推动云南高原特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黄璐琦院士介绍,曾经,市场上因地区不同、厂家不同,出现各种的标准。《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首先是保证了老百姓能够吃到有效的、合格的、安全的三七药材。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标准、农残和重金属控制标准等,让三七药材更加健康和国际化。
黄璐琦院士说,这一标准发布实施后,不仅我国在用,周边国家也将使用。以三七药材为示范,引领我国中医药的标准化,从而打破国际贸易的限制。
黄璐琦院士介绍说,ISO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至今已发布了2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还有49项正在制定中,“在国际贸易中需求比较大的中药材,像人参、石斛等都有望在下一步出台中药材国际标准。”
★标准出台始末
2013年提出申请
草案经成员国多次投票
■ 为了适应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适应三七产品国内外市场拓展的需要,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正式开展ISO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制。以此为契机,2013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崔秀明研究员、胡旭佳教授牵头,联合澳门科技大学刘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院士组成的三七国际标准研究团队,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制定三七药材、三七种子种苗2项国际标准的申请。在云南省科技厅以及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1月,《中医药——三七药材》获得ISO组织批准立项,后经标准草案答辩及成员国多次投票,最终在今年5月底发布实施、出版发行。